第573节(第2/3页)
章节报错
也无妨,另外陛下命齐王在玉华山修建离宫,命名仁智宫,仿仁寿宫,需设监一人,副监一人,丞一人,主簿一人。”
“玉华山?”李善想了又想还是没什么印象,迟疑问:“在哪儿?”
“坊州宜君县。”赵元楷解释道:“与京兆接壤。”
李善噢了声,这下懂了,去年仁寿宫闹了那么一出,李渊是肯定不会再去了,但今年夏天还是要外出避暑的啊,于是选了最靠近京兆的坊州。
“任职都由元楷兄安排吧。”李善对这些不感兴趣,笑问道:“是齐王亲自主持的?”
“是,齐王殿下领总,将作监辅之。”赵元楷解释道:“至今尚未完工,可能要等到四月份。”
李善总觉得仁智宫这个名字好像在哪儿听说过,想了想问道:“是为了陛下酷夏避暑?”
这是句废话,赵元楷有些惊讶,点头道:“确是如此。”
“坊州总管是?”
“杨文干,两年多前任河东道盐州总管,调任坊州总管。”
李善脸色不变,笑着问:“又是弘农杨氏子弟?”
“这个……”赵元楷回头看了眼宇文颖,“倒是没听说。”
李善随即话题一转,说起其他的事,脑海中却在迅速盘点……不管历史是不是发生了偏转,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在这个时空,杨文干一定会闹出事来。
一些人物,一些事件,在李善的脑海中连成了一条线……虽然其中有不少地方都难以自圆,甚至与原始空的历史也不吻合,但终归是连起来了。
最初的源头在于玉壶春,杜淹想夺人产业,为此暗中让好友京兆韦氏的太子家令韦庆嗣出手封了酒肆,李善最终与杜如晦达成了和解,送出了玉壶春的秘方,换来了西市的一处产业,同时也将之前的小小过节一笔勾销。
但李善很快就察觉到了异常,因为杜淹夺走产业之后,玉壶春的产量高的令人惊异,就算是在青黄不接,关中粮价升腾的时候,依旧每日都能卖出大量酒水……如果是收购粮食酿酒,其实是没有多少利润的,这让李善心生疑窦。
另一方面既然与杜淹有了过节,李善也不可能无动于衷,自然是要做些准备的,所以遣派了范十一暗中查探,之后李善北上代州,将这件事交给了范十一举荐的族兄范丰。
就是范丰查出了问题,从粮食来源入手,先是查到了坊州司库参军,此人妻子出身渤海封氏,沿着这条线发现了中书令封伦,再从封伦查到了齐王府记室参军荣九思。
李善怀疑杜淹玉壶春的原料很可能出自朝廷设置在坊州的大仓,所以在出任司农卿之后曾经试探要巡视关中粮仓,结果被赵元楷拦了下来……为此赵元楷先后请了不少人出面讲和,最后是荣九思出的面。
李善虽然没有继续追查,但基本已经确认了……而齐王李元吉与封伦在天台山上还有秘密来往,这也让李善疑惑。
而现在知道,偏偏仁智宫就在坊州的玉华山,偏偏还是齐王李元吉主持修建仁智宫。
偏偏坊州总管还是杨文干。
这些线索让李善浮想联翩,他不得不考虑,历史上的杨文干事件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
真相(下)
出了司农寺,李善去了承天门请见,两仪殿议事已经结束了,半个月没有觐见,今天既然入了皇城,那自然是要觐见的。
进了太极宫,缓缓踱步往着临湖殿的方向走去,李善还在皱眉苦思,历史上的杨文干事件是武德年间极为诡异的政治事件,也就是通过这件事,李世民彻底确定了自己不可能入主东宫,间接的促使秦王一脉发动了玄武门事件。
但这件事的真相……史书描绘的是,李渊在离宫避暑,很有可能就是在坊州的仁智宫,太子李建成派遣手下给杨文干送铠甲、武器,李善不太记得历史上杨文干是不是坊州总管,但肯定是在关中。
因为李建成派出的人出了长安,转了个头就去仁智宫举报太子要谋反……李渊是既不信任太子,也不信任秦王,于是派了齐王的人去传召杨文干,然后,杨文干就起兵了。
据说李渊被吓得连夜逃窜,跑的鞋子都掉了,在野外一直躲到天亮才被找到……这胆子也是没谁了!
太子李建成倒是没有起兵,而是单身去仁智宫请罪,而李渊命李世民出兵平叛,信誓旦旦的保证,必立为太子。
最终的结果是,太子还是太子,秦王还是秦王,而王珪、杜淹、韦挺三位东宫、天策府的属官被流放岭南。
李善在心里琢磨,原始空的真相是什么样,那是永远都没人知道的了,但这一世,如果还有杨文干事件的话,其中必然有齐王的影子,从封伦、杜淹到荣九思、赵元楷再到齐王,这条线虽然不算明晰,但指向性却很明显。
那原时空中,或许也有齐王李元吉的插手?
为什么齐王的人去传召,杨文干就立即起兵了?
为什么最终太子得到了宽恕,而秦王没能入主东宫?
太子派出去的人转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