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叫什么名字”发现好像是惹不起的人(第3/14页)
章节报错
鸿渐之仪。路上时有目光回顾,俊男靓女确是一对雅人。
末世时有战乱,幸好江南一带不算疮痍,人们还是勉强照着平时的日子过活,小店小摊依旧开张亮铺,偶尔有神色麻木的人挨着墙根坐着躺着。
姜凝想到那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封建年代这句话几乎绝对正确。历史不会记下一个一个最底层最困苦的农民生活。
孙策神色有些少年人过早担上的沉重:“官吏治国无方,流民四起,前几年黄巾作乱。这边也算安定也算不安定。”
姜凝叹气:“为什么黄巾一起义,就有几十万人响应。他们能成气候,也是走投无路的人太多。”
“哪怕是所谓盛世,农民也是最最苦的人……”即使天降猛男如光武帝,在中国历来四百多皇帝里排得上名号,他所治之世也无法给农民保障。面对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他没有办法也不可能提出解决办法。因为阶级。刘秀本身也是豪强大地主的一员,大地主们依托大田庄而生,大田庄里供养他们的,大多是被他们称为“宗亲”的农民。斗争时,他们还要作私兵。当然不是你是我们家我们族就能和我们过一样的日子,宗法制度从意识形态上维持着宗族统治,那些接触不到核心利益的劳动者,被他们施与同宗“恩纪”的大地主剥削着。族姓被有话语权的士大夫们重视,更是底层的枷锁。平时有繁重的农事和劳役,农闲时要砌墙修沟,要付地租,要担劳役,生活用品把持在地主手里低价买高价卖,光是大田庄就能闭门成市,自给自足,只不过循环里的农民在不停被榨取。
东汉国力最盛时仍有流民弃业流亡。在统治集团逐渐腐朽、豪强不断扩张的东汉中后期,当权的宦官外戚们更是压榨农民,皇帝昏庸,乱封爵地,国库空虚,赋税高昂,再加上天灾不断,靠土地吃饭的农民连年遭受着水、旱、虫、雹,要知道,那时候的作物哪里比得现在这些“抗倒伏”、“抗盐碱”、“耐干旱”、“高产”的精选种呢。
“最惨的是,与羌人斗争时,为了迁走汉人,还割禾拆屋,强迫徙民,逼得居民只能和羌人联合反抗……上层党争,害民苦,下层收税,害民苦,与敌斗,还是害民苦。”
终于,浩浩荡荡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爆发了,最大的一场就是黄巾军,几十万人在各郡县呼应。“小民发如韭,翦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民不必可轻!”能有这样的歌谣传播,怎么也不能说他们没有意识觉醒,慷慨激昂的农民战争当然是一首史诗赞歌。
他突然握住姜凝的手腕,迅速利视了一下四周,低声说:“你觉得,黄巾是正当的?”但他又马上说:“这话不要对别人说。”
“那倒不是。他们在战争中也做了很多荒淫官吏所做的恶事,烧杀抢掠。他们不能成功,因为他们没有正确的纲领。”不仅他们没成功,往后的中国历史上,只有农民领导的起义都没成功,“轮流做皇帝,今年到我家”这样的思想当然不行,所以要……姜凝停下,她说这么多干嘛。她也是恶补历史,囫囵吞枣才知道原来正史上温酒斩华雄的不是关羽,而是眼前这位的父亲,江东猛虎孙坚!本就在朝为臣,他就曾是镇压黄巾的群雄之一,看他儿子的年纪现在他应该正在讨伐董卓……
是了,这里是他的国家,是他一定期望好的地方,姜凝看东汉是历史,是过去,是腐朽而消亡流传的文化文明。她看似悲悯,实际是上帝视角高高在上,可这里是他真真正正生活的、热爱的地方。他母舅家,父亲家都为朝廷效力,他站的是谁的立场,他是什么阶级?姜凝有点难过,想来,没有跨越阶级的爱情。
孙策哪里会怪她多说!忧心她惹些烦扰而已。他只觉姜凝谈吐非凡,见识卓越,有悯天下之心,恤万姓之民,身受大义,心内凛然,于是弯腰做了个深揖:“本该为民谋福祉。孙策向姜凝姑娘起誓,无论日后发达与否,皆宽待百姓,若有方寸堪用不才之身,必不忘百姓之苦,为其排忧解虑。若能用鄙身征讨天下,愿以武求和,必以戈止戈,为百姓求安定,为万民开太平!”
姜凝就笑着愣在那儿了,她好高兴,他看她跟看那些读书人一样,还不拘小节向她行礼。
他说这话神色慷慨坦然,有必竟之心。
逛得有点久了。姜凝被他说得舒心,又是第一次切身到古代巡游,整一个好奇宝宝,对一块砖一堵墙都兴致勃勃。孙策由着她乱逛,才发现自己好像有些难以言说的紧迫感出现……她掐了一朵小花,回头看他,笑得花都失色了。哪能扫她的兴呢,忍一忍吧。
可是,好急,还是忍不了了……他握住姜凝的手腕,抿着唇看她,还是开不了口啊啊。他别扭地扭了一下腿,肚子涨得有些疼了,阳具憋得酸了。姜凝看他手捂了下肚子,明白了:“你想尿尿吗?”他脸噌一下红了,点点头。“那我们回去吧。”
虽然不想在姜凝面前扭捏,可他现在也不好全然不顾仪态,两人有些尴尬地相视一笑,风风火火走回去,好不容易到了家门口,姜凝不肯跟他走正门,理由是别让别人发现她,说着就准备从旁边的树爬上去翻进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