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第2/5页)
章节报错
法僧的脸胀的通红,又是惊喜又有几分窘迫:“这样不太好吧?”
“没什么不好的!”王文佐笑道:“贺拔雍和元骜烈在倭国,崔弘度要跟着我去安东都护府,英国公让我举荐一人替代我,你说除了你还有谁?”
“是呀!”崔弘度笑道:“你要不想做,不如咱俩换换,你跟着三郎,我留下来坐镇熊津都督府?”
“呸,就你聪明!”沈法僧啐了一口,对王文佐道:“那可以把黑齿常之留给我吗?”
“不行,黑齿常之我另有任用!”王文佐毫不犹豫的拒绝了沈法僧的请求:“你自己想办法,若是干得不好,朝廷自然会派人来替代你!”
“那可不行!”沈法僧一听急了:“大伙儿辛辛苦苦立下的产业,可不能因为我没了!”
王文佐笑了笑,没有说话,他此时的眼光之广阔,自然不会还停留在区区百济一地。有唐一代,虽然经济重心是在不断东移,但边境贸易却是西富东穷。原因很简单,大唐的西边正好位于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只要这条贯通亚欧大陆东西两端的贸易线路保持畅通,那么上至长安朝廷、下至安西都护府的烽燧小兵,都能从这条金河里分一杯羹。而大唐的东北亚地区虽然人口、农业条件、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交通条件都远胜西边,但由于没有繁盛的贸易,财富的获取和积蓄都比西北要少得多。这也是大唐在西北甚至能兵锋直抵葱岭以西,而在东北到了今天吉林省和朝鲜半岛北部就前进乏力的原因。
历史上在东北亚地区有没有出现类似于丝绸之路这样的商路呢?其实是有的,比如在明代就出现了以人参和皮毛和主要贸易品种的参贡贸易,当地的女真头人们为了争夺进行贸易的资格,之间经常发生激烈的火并。而努尔哈赤之所以能够崛起,也和这一贸易后大量的经济和军事资源流入辽东地区的背景相关,而古代日本和朝鲜也有很繁荣的银铜交易棉布贸易。当然,这些贸易无论从商品的数量、路线长短、影响大小都无法和“丝绸之路”相比,但王文佐却觉得如果有一个像自己这样的人插手其中,历史在这里很可能会走向一个不同的方向。
兴盛的贸易首先要有以下几个条件:便捷安全的交通;充足的通货;大量供需的商品。这几样其实当时都已经具备了,在消灭了高句丽之后,实际上从河北、山东、辽东、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乃是远东地区已经不存在与大唐处于对立关系的政治实体了。只要修建驿站,探清水路道路,就不难建立一条主干商路,剩下的分枝就是时间的问题了。
亡故
至于第二条,从秦汉时期开始,古代中国就处于一个谷布本位向铜本位缓慢转变的过程中,大体来说,大一统时期尤其是较为兴盛的中前期,铜本位更占优势,而分裂战乱时期和大一统的晚期,谷布本位更占优势。
究其原因,古代中国不但匮乏贵金属,就连铜矿也不多,为数不多的富铜矿还多半分布于云贵、湖南、蒙古、新疆等远离古代中国核心区域,不利于开发的省分。
偏偏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和农业又极其发达,其结果就是一旦战乱结束,大一统恢复,经济迅速恢复,对足值货币的需求就会高速增长,迅速超过官府铸造的数量,于是就会形成“钱贵货贱”的现象。
这种典型的通缩现象在史书中十分常见,寺院、贵族等富人纷纷将足值的货币储藏在地窖里,而这样一来就更减少了流通中的货币量,反倒更加剧了通缩。这不但会打击商业和手工业,还会加重农民的负担(农民必须出售农产品来换取铜钱缴纳赋税),为了解决通缩,古代政府一般会用铸造劣币(更大面值的铜币,在铜钱中加入更多铅等贱金属,或者铁钱)的办法来人为制造通胀,但其结果往往会造成民间排斥这些新铸劣币,改用实物交易。
这一问题的最后解决是要到明中期,由于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明代中国头一次被纳入世界贸易体系,美洲和日本的金银矿山产出的海量白银涌入了当时的中国东南沿海,刺激了当地发达的纺织业、制糖、制茶、陶瓷业,这也就是后来历史课本里面提到的“资本主义萌芽”。
此时的王文佐当然没能力去美洲开采波托西大银矿,但日本的佐度金山、石见银山,足尾铜山、别子铜山却已经是囊中之物,这些金银铜矿不但储量丰富,品味高,而且埋藏较浅,以当时的开采冶炼技术足以大量开采,足以当做大量铸造足值钱币所需。
仅有商路和充沛的货币并不一定就能形成繁荣的贸易,还必须有大量的商品与需求。其实在王文佐看来,其实当时的东北亚贸易条件是很不错的,用现代经济学的术语来说,唐的河北区域与辽东、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以及远东地区是各有比较优势的,唐代的河北地区是当时大唐人口最繁盛、农业、手工业最发达的地区,而辽东、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以及远东地区则是人口稀少、自然资源丰富的待开发地区。
那么从辽东、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以及远东地区向河北输出皮毛、木材、药材、鱼类产品、油脂、矿石等原材料或者初级产品,而河北向以上地区输出布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