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章(第1/2页)
章节报错
老大如此,其他小国就更没辙了。
参考后世的国人在非洲的待遇,刘瑞觉得欧美的雇佣兵制度与驻军制度还是得学习一下。
至少在巴蜀兵成立后,出门在外巴蜀商人得到与官员相差无几的待遇。甚至一些尝到甜头的国家还会特别保护巴蜀商人,避免这条黄金路被自己人掐断。
当然,组建军团的出发点是提防边境,保护商人,而不是效东汉末年与唐中期般给自己挖坑,所以在正式兵的数量上,刘瑞一直卡的一直很死,同时不许当地私自任命军官,自产军工。
为此,刘瑞还给墨家挖了个大坑,忽悠其隐居的弟子迁至关中,避免巴蜀提前出现过于高端的武器。
至于那些底层的军民,刘瑞也是极尽所能地补贴并强化他们对关中,尤其是皇帝本人的忠诚度。
这番操作下来,别说是儒家,就是黄老家背后的太皇太后也没能力与刘瑞闹个你死我活。
孝道重要吗?
重要。
但得分人。
太皇太后当然可以恶心刘瑞,但是刘瑞也能效秦昭襄王与秦始皇之例给太皇太后点颜色看看。所以刘启的最后布局不仅是给刘瑞解决掌权的难题,更是避免了太皇太后与刘瑞杠上。
刘启很清楚,他阿母是斗不过刘瑞的。
虽然太皇太后也经历了不少大事,但在诸吕之乱时,她还只是代王的夫人,身边又没母家子弟,别说是像高后般发表意见,她甚至连与文帝一起进京的资格都没有。
而在文帝登基后,有薄姬和关中勋贵在前,慎夫人与尹姬在后,她也没空干预前朝。因此在政治素养上,太皇太后真的比不上经历过秦末战乱与齐王之乱的薄姬。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欧阳生见茶水已淡,于是换了盏新茶吹凉:“君有命而不得不从。倪宽于老夫有愧,于儒家更是面赤。”
“借邹公之便,倪宽能搭上兵家。如此,吾也不用事事都慢法墨一头,最后落得个手起刀落,分崩离析的结局。”
“汝莫忘,未央宫卫尉郅都是法家子弟,而八校尉之一的赵非乐更是今上是太子时就伴随其身的墨家子弟,其女更是未央宫诸女史之首。”
欧阳生叹了口气,意味深长道:“没有刀剑,你拿什么跟人家拼?”
“文帝以前,朝中还有儒将。可待文帝之后,军队里与儒家相关的又有几人?”
末了,他还自嘲道:“诸位也别心疼老夫。毕竟这是陛下的主意,又是陛下亲自调解的,好歹是给老夫留了一丝薄面。”
不然让拿到许可的邹兕正大光明地来抢弟子,那才是丢人丢到家门口咧!
而在这件“换师”的小插曲后,第二次科举的笔试也如期来临,同时带来大洗牌的消息。
“不知不觉中……阿父……先帝已去近一年了。”为着这次规模庞大的科举顺利进行,刘瑞特意前往阳陵,突击检查科举的准备情况与太学宫的建造进度,然后在太学广场的雕像前停下脚步,目光有些晦暗不明:“朕请先帝选拔人才,建阳陵学宫的事儿尚在眼前。”
为着礼仪,刘瑞没有抚摸雕像,而是背手感叹道:“如今一算,竟已过了好几年了。”
“谁说不是呢!”李三也被勾起愁绪,长吁一声:“长安市令与廷尉监来到陛下身边时脸上还有一团未退的稚气,如今也是沉稳可靠,替陛下排忧解难的能臣啦!”
“还有司隶校尉。”提起已经七十好几的赵非乐,李三也是难以置信的紧。
所谓大器晚成也不过如此。
奈何赵非乐的性子真不适合为官做宰,而他本人更是已经七十好几,这在民间都是抱上玄孙的年纪。为此,刘瑞也不敢委以重任,但是在掌握南军的八校尉里一定有墨家的一席之地。
李三不提,刘瑞也会提到墨家的这处困境:“司隶校尉也老了。”
因为与农家医家的关系不错,加上墨家工作量大,平日里也没有什么不良嗜好,所以在诸子百家里的寿命较长,即便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也未两眼昏花,手脚哆嗦。可即便如此,年纪上来后的机能下退是不争的事实。
刘瑞还算体量赵非乐,给他安排了司隶校尉这个与其说是军职,不如说是检察官的特殊武职。
掌徒隶而巡察,役国中之辱事。
这个起于皇权集中,在东汉末年几乎成了无冕中尉+廷尉的bug官职由墨者出任也是为了给法家和黄老家划条底线。
法家是把好刀,但也很识时务为俊杰。尤其是在李斯干了离谱的一票后,刘瑞担心法家会借掌刑之权拉拢勋贵,架空皇权。而黄老家就更不提了,开国三杰里的两个都是黄老家的拥护者,余下的第一梯队里,陈平曹参也学的黄老学。
更别提在汉朝的龙兴之地——丰沛两县里,十个人里有九个都是黄老学者。
学派统一加上祖辈都是跟着高祖打天下的人。
让这群人管刑法?
刘瑞怕是脑子被驴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