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顿饭吃完,祝缨又给他们赠送了些文具之类,才让人将他们送回去。

一等到假期结束,祝缨就联系上了岳桓,请求到国子监里去看一看。

岳桓道:“这么些个刺史、别驾,就你对这些保送来的学生最上心!还怕我对他们不好?”

祝缨道:“哪儿的话?我那儿不是还缺个县令么?不但缺县令,还缺县丞。想看看有没有合适做县丞的。”

这个事儿岳桓是非常乐意的,他说:“明天早朝后,你同我来!”

祝缨笑道:“好。”

有岳桓带路,事情就简单多了。国子监里大部分人不太认识祝缨,看她一身红过来,还以为她是哪家祖荫过厚的公子哥儿。还有人说:“奇怪,没听说京里有哪家儿子惹了老子要被扔过来读书的吧?”

“不能是宗室吧?”

猜来猜去,也没猜出个所以然来。

岳桓道:“保送来的,多半不如考进来了。当然,比荫进来的一些顽劣之徒要好些。荫生里也有好的,父祖都是官员,懂一些。偏僻地方的更差一点,像赵苏那样能自己能考的,凤毛麟角。既是亲民官,还是要好一些的。否则百姓受苦。”

祝缨道:“选个县丞,县令还是要从已经出仕的官员里选的。”

“哦。那也行,是该有个主官带着。你看看,这些!”

祝缨道:“额,向您打听个人。”

“你心里有人选了?”

“还没有,想看看。”

祝缨心里只有一个大致的想法,遇着尚培基这种人,祝缨也警惕了起来,不肯看着学问好就选定了。如果学问不好,又很难能够出现在她的面前,她就采取了一个折衷的方案——鲁刺史的眼光、手腕都还是不错的。

这个不错是指,他手里出来的人,都很好用。

本来,她可以向卢刺史打听,卢刺史离她的地方更近,学生生长的环境与梧州更像。但是卢刺史去年已经来过了,今年没轮到进京。这一来一回就麻烦了。

祝缨就向岳桓点菜,看一看鲁刺史保送来的两个学生是个什么样子。一看之下,觉得还算满意。又问岳桓讨了他们的课业本子来看,最后让将他们两个都叫过来面试一下。

祝缨考试也与别人不同,她不提问,不明说是挑选,只是说自己以前是鲁刺史的手下,现在来看自己的学生,顺便看一看他们。然后就与他们闲聊,套一套家庭情况,看一看他们的身上有没有奢侈生活的痕迹。套一套有没有出仕的意愿,是想自己考,还是有机会就上之类。

话锋一转,向他们讲了鲁刺史的厉害之处,由此引到自己当年办过的一些案子上。什么口上讲的大道理都是虚的,看他们在一个案子中对待弱者的态度、对待孤寡妇孺的安排、对待诸如商人、奴婢这样的身份人的评价,大概就能看出来这个人怎么样了。

祝缨与他们聊了半天,定了其中一个叫杭勤的学生,他更年轻一点,今年只有二十岁。他亲戚也没有当官的,宗族也不大。

祝缨看好了人,没对两人说什么,对岳桓使个眼色,岳桓就将二人打发走了。祝缨又意思意思地去与范生他们说了一回话,谢过岳桓,走了。

这才去往吏部,与他们协商任命。

尚培基被召回京中赋闲,福禄县的县丞就先预定了杭勤来顶着,不至于把县里的事耽误了。有了县丞,县令就不着急了,祝缨打算回程的时候与卢刺史碰个面,询问一下卢刺史那里有没有合适的可以升做县令的人。既是卖刺史一个人情,也是容易打探此人的底细——顾同可还在卢的刺史手下当官呢。

然后是小吴,他已混迹官场数年,每年的考评也都还过得去,品级、资历也都攒够了,祝缨于是推荐小吴做个县令。吏部的熟人夏郎中也给祝缨面子,拿出个本子来,说:“这些都有缺的。”

祝缨问道:“这几州的刺史别驾,都是什么人?我得看看,别再是我得罪过的,我给人送出气筒,那我可不干!”

夏郎中哭笑不得:“你还真是仔细。”

祝缨道:“那是。”

她又从吏部这里看到了许多各州官员的概况,往心里记了一记,最后给小吴选了个不太远的上县,扔过去做个县丞。

夏郎中道:“几道告身,要后天才能得。”

“好饭不怕晚。”祝缨笑着说。

祝缨心情不错,准备拿到告身之后,先打发小吴,再叫上杭勤去见鲁刺史。

回到家里,小吴又迎了上来:“大人,上回那个孟大监又派人送了帖子来。”

“说了什么事吗?”

“说是不知道您什么时候动身,请您千万告诉一声,有些事儿拜托。家里没敢收他的东西!”

祝缨点了点头。

…………

孟弘再次送礼被拒,他也不恼。

叫来了一个小儿子,问道:“话都传过去了?”

这儿子说:“爹交待的事,儿子哪敢怠慢?已经找了我那个同乡